(通讯员 刘雅)思想是行动先导,实践探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破解中国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关涉着用什么样的‘主义’,从什么角度来审视社会、启迪智慧、指导行动的问题。”9月24日晚,我校大型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大国能源》第三季第一讲在武汉校区A教103开讲。华中科技大学tyc1286太阳成集团黄岭峻教授做客讲堂,带领同学们领略从不同视角观察中国的风采。
“我们为何要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为何需要群居而不是离群索居?”黄教授开篇便以问题导入课堂的方式拷问同学们,引发同学们深思“主义”的社会来源。“主义”产生于群体性生活经历,是群体成员对客观现实社会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关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主义”就是意识形态。
“我们观察社会的视角有哪些?”黄教授通过第二个拷问介绍了出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诸多“主义”,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其中,黄教授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莫尔在《乌托邦》中构建的理想社会虽然美好,但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构想是世界人民追梦、寻梦的渐次演进,柏拉图、孔子都曾描摹过这种社会。
黄教授提及自由主义的时候评价了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功利主义”观点遵循“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的原则,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二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边界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少数群体。
“这些主义究竟有什么用?”黄教授的第三问激发同学们反思各种主义有何现实意义。“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维持社会安定不仅需要武装力量的支持,还需要另一种软武器——思想的力量。于政府而言,主义能够从理论上阐释一种制度构建的合法性、合理性,从而使人们自觉接受主导价值观;于个人而言,主义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生命长江·大国能源》第三季立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课程结合校本特色,对接国家战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审核 姜学勤 编辑 徐先荣)